品牌营销专业搜索
相 关 文 章
- -2003年中国广告市场展望
- -未来中国广告市场的七大“摇钱树”
- -2002年中国广告六大病症
- -戛纳广告节与中国广告
- -中国广告投放再度称雄亚洲
- -第二季度中国广告投放总额38亿美
- -中国广告业:世界群众大食堂(1)
- -中国广告业:世界群众大食堂&nb
- -中国广告业:世界群众大食堂&nb
- -中国广告业:世界群众大食堂&nb
- -中国广告业:世界群众大食堂&nb
- -中国广告业:世界群众大食堂(6)
- -《商界》封面文章:中国广告病--
- -《商界》封面文章:中国广告病--
- -《商界》封面文章:中国广告病--
- -《商界》封面文章:中国广告病--
- -《商界》封面文章:中国广告病--
- -《商界》封面文章:中国广告病
- -谁撑着中国广告
- -2001年中国广告协会工作总结
最 新 文 章
- [品牌诊断]-麦斯威尔,最走心的浪漫撤
- [品牌诊断]-“天鹅可飞,孔雀难鸣”—
- [品牌战略]-也谈品牌战略架构
- [营销策划]-湖北“秘源玛卡酒项目”操
- [品牌战略]-品牌定位,你是要做自己?
- [品牌诊断]-浅析奇瑞路虎品牌架构设计
- [营销诊所]-我在营销上犯过的四大错误
- [营销策划]-华丽转身的“新希望”:互
- [营销策划]-营销策划中的策略定义
- [品牌攻略]-15年关于新品牌的六场“
- [市场纵横]-消费认知的“破与立”
- [营销策划]-营销中不同角度观察消费者
- [品牌攻略]-工业品企业为什么需要品牌
- [品牌攻略]-大品牌时代的10个“不要
- [营销策划]-别把营销策划玩成益智游戏
- [营销策划]-中国传统企业在大互联时代
- [品牌攻略]-让消费者参演你的品牌故事
- [营销策划]-当下营销乱象
- [营销策划]-工业品营销,你喊错人了!
- [品牌攻略]-做品牌千万别做小三
当前位置:中国广告人网站--->品牌营销栏目--->市场纵横-->详细内容
中国广告业:世界群众大食堂 (3)
作者:佚名 日期:2002-7-31 字体:[大] [中] [小]
-
联手“买办”
北京广播学院广告系主任黄升民这样评价:“‘集中购买、分散创意’是实力遵循的原则。实力希望通过‘以量制价’,规模化运作,以垄断国内媒介广告时段和版面,不战而胜。但理论上合理的,却不见得能够在现实中生存。而存在的才是合理的。”
李志恒心知肚明:“在广告作业过程中,最贵的就是媒介企划,客户营销费用的80%都投放在媒介方面,这是惟一可以规模化经营的部分。而实力具有很强的客户连带关系,代理若干个大客户的媒介购买,必然成为中央电视台、北京电视台这些主流媒介最大的买主。额度之大令任何媒体都难以拒绝,谈判能力就强,自
实力的“以量制价”模式没有错,但在中国遇到不少实际问题:首先,他们拿到的媒介价格并不比本土公司便宜;其次,许多客户动不动就欠广告公司钱,甚至赖账。虽有庞大的资金作为后盾,实力也担不起。
个中道理,李志恒后来方知。在过去,中央电视台的广告价格,曾经对国外客户和本土价格分三六九等。同样的频道同样的时段,给外资企业的价格要高于本土企业,至今虽然无人再提这个规定,但并未废除,所以中央电视台在“按章办事”。
同时,许多既得利益的保护以及中国讲究人情的特殊文化,也是李志恒始料不及的。“先得月”的总是“近水楼台”。此外,大型媒介机构为了排除“一家独控”的风险,自然会分解频道时段,维系多家代理商关系,并优先给予子公司或者一级代理商最低的折扣,来建立稳定的销售网络。
针对中国国情,实力开始“迂回”战术:找寻本土“买办”。只有通过与媒介有着根深蒂固关系的本土广告公司,跨国媒介购买集团才能获得媒介购买的最低价格。当然,支付的中介费是极低的。
一家拥有各种资源的跨国公司,需要通过本土公司来购买媒介,实在不是件光彩的事,但这确实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。经过几年摸索探路,李志恒坦言:“现在实力的媒介购买业务中,将近70%的业务是自己购买的,主要集中在主流媒体。不了解底细的地方台、零散的频道和时段的业务占总业务的30%采用策略联盟来做。”
变异转型
目前,专业的媒介购买公司正在受到两头夹击:一头是媒介广告时段的价格战,一些电视台将广告价格打到2折,客户便直接找上门;另一头,一些综合性广告公司在媒介购买环节也打价格战。媒介代理已经变为微利行业。
由此实力传媒开始转型。李志恒说,节省广告预算并不是客户最终目的,客户是要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。因此,实力今后的角色不仅仅是媒介代理。
策略性的媒体企划在实力应运而生。2001年,李志恒提出从媒介代理机构向整合行销传播转型。越来越多的客户,除了销售以外,都希望通过不同媒体的管道,建立整体品牌形象。这时仅仅靠传统媒体已经不能达到客户的要求,对新媒体的运用,甚至个性化媒体的运用,都已成为替客户累计品牌资产的方法。
尽管主动转型,但不能否认的是,由于媒体泛滥,广告效果越来越分散,摸清中国媒体主脉对实力媒体是一个考验。此外,企业正将广告预算的一部分,转移到整合营销上,与消费者直接互动。像实力这样以购买电视广告时段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媒介购买公司,未来的上升空间并不乐观。
媒体购买内幕
黄升民(北京广播学院传播学院副院长、广告系主任):跨国公司和中国本土企业之间的竞争,一直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,但自1996年,随着跨国专业媒介购买公司的登陆,天平开始倾斜了。这些跨国媒介购买公司采取的策略是“以量制价”,即取得尽可能多的客户,然后进行集中购买,从媒体拿到一个最低的价格。而在一个广告作业过程中,媒介部分的费用占到总体的80%,这部分费用的下降,大大降低客户成本。
时学志(中国广告协会秘书长):《广告法》规定,媒介代理费用是15%。不少跨国媒介购买公司远低于这个数,他们以强大资本为后盾,在中国实行零代理或负代理。我们已经听到不少本土企业在抱怨这是不正当竞争,在2002年,我们广告协会可能进行调查,确实存在产业损害的可以立案。
刘国基(北京大学、人民大学广告系客座教授):零代理甚至负代理这种模式不一定能走得远。北京有一些企业在吃一些广告公司,这家骗1000万,那家骗2000万,这是广告公司自己给了他们钻漏洞的机会。
电通的所谓零代理,其实也不是完全不挣钱。一方面,跨国广告公司通过国内一些代理公司来购买,能够拿到一个较低的折扣。另一方面,不少电视台都有一个“返点”的规定,如购买额达到2000万,可以返点5%,广告公司拿到100万的返点费。如果达到1个亿,就返点10%,也即1000万,所以电通以不收代理费来累积大买单,有时为达到一定数量级,甚至还会给客户1%的补贴。他们的模式是以大资本和大客户为背景的,本土公司很难模仿。
价值链:水乳相融还是水油相容
媒体在想象空间里爆炸
TOM.COM本身是一个新媒体。当她开始大肆收购户外广告公司同时,也在大笔投资于传统媒体。其战略目标很明确,快速形成“跨媒体”大格局。
“跨媒体”概念兴于世纪之交。90年代中期,伴随广告代理的行业地位被合法确立,广告公司风起云涌,同时这个行业的利润迅速摊薄。广告公司每年有3%利润已算上乘,大多只有1%~2%的微利。一批广告人开始染指传统媒体。
不傻的广告人都能算清这笔简单账:我拿下100元业务,为何不去挣那85元呢?因此,广告人准备以10年积累的资本和资源,去赌更大效益和更具价值的媒体行业,但鲜有成功。
广告业进入媒体,最初试图寻求资本纽带,投资少则几百万多则数千万。当时,与一家省级电视台合创一个新频道只需三五千万资金,价格不贵。但由于政策限制,这种变通式“合资”并非正门而入,一遇有关方面较真儿,又都被从窗户里扔出来。
于是,广告人当中的聪明人便开创新媒体:只要能够移动的交通工具都是广告载体,就连人体也成活动广告牌,有人试图把广告贴到公共浴池门上,甚至印在厕所手纸上。
开创新媒体,是无奈的艰难选择。记者从几家开发候车亭的户外广告公司获悉,建一个广告候车亭投资在3万至5万,若形成规模少则上亿投资,白马耗资5亿多,投资高于任何传统单一媒体。
白马的成功在于将候车亭这一新媒体标准化与网络化。候车亭本来是地域性的局部性广告载体,传播范围很有限,但白马候车亭在全国联网并规格统一,可以将一个信息在同一时段按同一规格传播到各个城市。实际上,白马以传统媒体的传播原则对位于户外广告,使联网的候车亭成为真正的新传媒。
时过境迁,转型投资新媒体的广告公司发现,当初的被迫变为后来的幸运。在90年代末期,传统媒体一下变成过剩资源,40个卫视频道蜂拥上星,几千个报号刊号在天上飞,而候车亭、路牌、灯箱、霓虹灯等广告新载体变为有限资源。当手中筹码有限的本土广告公司,通吃了某一领域有限的广告载体资源之后,便据绝对优势,占山为王。如果当初以有限的筹码投资于相对无限的资源,即使控制几家报刊或几个频道经营权,也许能牟取一时之利,但更大的可能是陷入一个无底洞。
新媒体没有取代旧媒体,但它改变和改造了旧媒体。